关闭
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不再支持您的IE浏览器,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Safari等非IE内核浏览器浏览(下载链接)。
如果您使用的是360、搜狗等浏览器,请点击切换到极速模式,以确保系统功能正常运行。
— 新闻咨讯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宣传,坚定贯彻落实,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认识自觉
  思想认识的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前提。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时代呼唤、历史使命和基本要求,对于凝聚共识,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新的发展,意义重大。
  1 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迫切需要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中一项伟大的事业。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建党百年,全面小康;建国百年,现代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壮举!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大学是孕育新思想、培育新知识、产生新观念的摇篮,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先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为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丰富的理论创新源泉,“两个百年”梦想的实现面临的重大问题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多时代命题和更高要求。如何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杜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作出创新性回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
  2 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人类历史发展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起源于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昌盛。最终表现在文化的昌盛。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国运昌盛,文运必兴。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大发展必然带来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和大发展大繁荣。但亦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仍不相称,西方国家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大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提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将我国经济政治优势转化为思想文化优势。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提升,并在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是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具有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推动发展的强大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传承文化不但要深入挖掘、研究、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进步。创新是文化生命力所在。创新文化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借鉴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摒弃旧义,创立新知,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大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国际上努力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迫切需要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2004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2011年,国家将“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写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度提出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进人了新境界,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与教育同发展,已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涌现了一大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育人水平和科研实力大幅提高,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与范围大为拓展,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总人数约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85%,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成为限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无论在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创建新理论方面,还是在把握新情况、运用新方法、提出新建议方面。与党和国家的期待与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迫切需要我们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进一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内涵自觉
  2011年9月中办、国办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未来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薪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提出的新课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系统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点、世界水准的学术话语体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不断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为骨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内涵建设,努力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全面落实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总体规划,精心做好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形成以重点教材为核心,各类自编教材为支撑,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建设一批达到世界水平、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大力推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着力加强部部共建、部省共建重点研究基地,以高水平学术平台建设引领和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建设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学术精品和传世力作。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战略性作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在推动原始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在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频繁的思想文化交锋、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重点支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着力推出对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主动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新变化,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重大问题的战略性研究、影响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大力推进国际问题研究,提高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建设全方位的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高尚情操、锤炼意志品质、塑造良好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重点扶持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推进高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大力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组织动员名家大家撰写高质量社科普及读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理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人文素质。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在发展和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取得新突破。
  建设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条件支撑体系。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大力加强高校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推进优秀学术网站建设,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衔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造“高校数字人文”高地。加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继续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推动学术期刊专业化和数字化发展。
  建设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重点培养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引领发展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培养一批潜质突出、勤奋努力、志在学术、勇攀高峰、为人正派的青年后备队伍;培养一批管理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科研管理队伍,构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学术交流工作体系。发挥高校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优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统筹规划。创新思路办法,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通过探索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外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重点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鼓励高校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积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等举措,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
  建设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系。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系,为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研究质量,形成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健全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研究项目为纽带、课题负责人为核心,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通过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科研合作新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加大科研投人,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讲授宣传有纪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工作主导权,增强工作主动性,切实加强和规范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学术出版物的管理,加强学术组织、学生社团、互联网络的引导和管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和有害思潮的传播。
  建设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作为师生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学术道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聘用、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有效防止学风不正、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健全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可操作的惩处细则,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学风建设工作新格局,以优良的学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行动自觉
  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落实。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
  更加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发展的关键是立足创新,提高质量。一是要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加深对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思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问题,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制定新一轮各地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抓手,研究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发展规划自觉促进发展行动自觉,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创新为先的理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三是要以激发研究活力为根本。以改革体制机制为动力,围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推进高校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适合校情的分类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创新规范科学的评价办法,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真正把质量第一、创新为先的评价导向落到实处,不断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四是要改进资助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教师为本的核心立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坚持研究以贡献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切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大力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培训和教育。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名家大家,一批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着力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对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奖励和宣传,定期组织开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和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深化科研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创新能力、重研究质量、重实际绩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不断优化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更加自觉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必须有长远眼光和大局意识,从时代特征、基本国情、学科特点出发,科学审视和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发展态势和发展规律,立足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一是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二是要切实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快速发展与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重点领域改革与全面发展的相互协调。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促进服务国家需求与鼓励个人自由探索的紧密结合。三是按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总体布局,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为使命,进一步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自觉地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各种重要关系。要统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统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统筹中、东、西部地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统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发展,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的协调发展,统筹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建设协调发展,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健康发展。
  【作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